大學評職稱論文
先完成,后完善。很多人有畏難情緒,覺得自己寫不出來,遲遲不能動筆,一定要先做起來。這個沒有技巧,就是多讀多寫。讀引用高的,讀頂級期刊。研究是做出來的(先讀起來,比如每周3篇文獻),先動手把文獻綜述寫了,或者把研究設計寫了,總之,要先完成稿子,再去修改、完善。飯要一口一口吃,字要一個一個碼,沒有人一次就可以寫出一篇可以投稿的完美論文。
在寫的時候,會遇到一些問題,比如數據處理的結果跟預想不一致,那就再閱讀、分析原因。說不定就是一個新的華點呢,哈哈。
先模仿,再創新??茨愕难芯款I域類大佬的論文,先模仿,把思路框架搭好,然后去思考:
1.能不能換一個研究對象?比如他研究高等教育的這個情況,能不能針對職業教育研究?
2.能不能換一個方法論?他研究教育評價用滿意度,能不能用cipp模型?
3.能不能換一個研究數據?他用全國的數據,能不能用區域的?他研究全國或區域的數字經濟,能不能研究農村,或者山區26縣?
在模仿了框架基礎上,去換對象,換方法,都是創新。前提是能做出來,這個研究在看了文獻后也是有價值的。當然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肯定會遇到問題,比如數據從哪來、選什么方法論……還是要多讀多思,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,不要自我否定。
論文寫作,沒有捷徑。邁出第一步是艱難的,要克服恐懼,畏難,克服想偷懶、躺著的心思。
數據來源:
1.自己調研,通常數據量不太大、輻射的范圍有限。
2.加入大佬團隊(長江學者的國家重點課題,需要調研員),調研量擴大10倍,量大,范圍廣,說服力更強。
3.使用開放數據。比如北京大學的中國縣域數字鄉村指數、浙江大學的中國鄉村創新創業指數,可以在官網,按提供的方式獲取。
4.公開數據,如官方統計年鑒。
5.要會提供,可以花錢或分享免費獲取。
以上只是一些摸索的實踐經驗,并不是科學的研究方法,大家要想精進還是要看專業的指導書籍。
相關熱詞搜索: